瑪姬‧瑪漢-灰姑娘海報

讓人看了一眼就很難忘記的詭異面具娃娃


瑪姬‧瑪漢-灰姑娘-劇照

來自法國的國寶級里昂歌劇院芭蕾舞團第四度訪台,
將演出名編舞家瑪姬‧瑪漢 (Maguy Marin)編作的現代芭蕾舞劇「灰姑娘」。
舞作雖然已有二十三年的歷史,看來依舊新穎。

瑪漢不但忠實地呈現「灰姑娘」童話故事文本,
並且以驚人創造力及想像力貫穿整齣舞作,
她刻意讓舞者帶上面具、穿起泡棉舞衣,
把大家習以為常的王子的俊俏與灰姑娘的美麗,轉化成芸芸眾生。

此齣「灰姑娘」創作源自東方,
和亞洲婦女過去有「纏足」文化、人性受到扭曲壓抑很相似。

舞者戴上面具,視線受到限制,加上服裝的設計如同一個個洋娃娃,
編舞者要跳脫傳統芭蕾的框架,重新詮釋這些既定角色。

也因為讓芭蕾舞者戴上面具、穿上泡棉舞衣讓許多舞者無法接受而離開舞團;
然而勇於嘗試新創作,跳脫古典芭蕾的侷限,
形成寬廣開放的表演風格是不會改變的。


在看這場表演之前,因為已在實驗劇場看過瑪姬‧瑪漢舞作的簡介影片,
所以對她的作品已經有一定的了解。

沒想到,她的早期作品-灰姑娘,還是一樣令我驚豔!!
在舞台布幕拉起的那一刻,我彷若掉入一個娃娃屋中一般的不可思議!

舞台畫面的處理精緻細膩到讓人傻眼,
音樂處理方式夾雜著古典和電子混音,表現方式也極度前衛,
很難想像這齣舞作已是多年前的作品。

看著像米其林的娃娃舞者們,表現著人類的善良、純潔、忌妒、惡毒…
對比性強烈地表現出諷刺、可笑、荒繆的抽離感,
我想,她腦袋中一定也住著一個有魔法的機器人娃娃教母吧!


瑪姬‧瑪漢-May B-劇照

她在舞團的自述裡面,用「相遇」(encounter)來描述她的學習過程,
年輕時代和戲劇學生相遇、和年輕編舞家相遇、和音樂家男朋友相遇、
和大師莫里斯˙貝嘉相遇,
然後她說,最關鍵的相遇,是一九八一發現了貝克特作品的美好:
『生存是百無聊賴的,是「人」給了生存以意義和光采。 』

瑪漢以貝克特作品為靈感而創作的May B,
讓舞者全身塗白並著灰白色服裝,展現出人生旅程裡的各種樣貌。

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有舞者現場所發出的聲音,
用人聲和彷彿直接取材自街頭的動作,
血淋淋地呈現出最人類最原始的真實。


瑪姬‧瑪漢 (Maguy Marin)
基本上,這舞團的作品經常融合了舞蹈、劇場、音樂、攝影、雕刻等藝術元素,
「嘗試各種不同的角度詮釋舞蹈,並用各種不同的素材與方法去探究舞蹈的可能性,
試圖將觀眾的舞台焦點跳開舞蹈技巧,將創作表現更接近劇場藝術的形式。

瑪姬˙瑪漢曾經榮獲法國文化部頒發「國家舞蹈獎」、「法國國家文藝騎士勳章」,
1992年更被提升為「四級勳章」,以表彰她在舞蹈方面的卓越貢獻。
她現任法國Rillieux-la-Pape 國家舞蹈中心藝術總監,
是當代世界舞蹈舉足輕重的大師之一。


瑪姬‧瑪漢-環鏡-劇照

「環鏡」利用兩列鏡子,表演者穿梭其中,和鏡中的影像反覆交疊。
開始,演員站列一排,同樣的表情,一併的步伐,走進鏡列中,the opning is cool !

不過接下來在境列中的表演,反覆的動作持續了將近一個小時。

這些動作反映了人們生活瑣事、表情細節,
走動、爭吵、親吻、逗弄著新生的嬰兒、咬蘋果、吃炸雞…。

一樣的動作不斷重複。
當你心裡因為重複的畫面而感覺無聊的時候,
是否就是一種宣言─
『沒錯,他們演著你的生活,如果你也覺得無聊,你的存在你的生活的確是荒謬的。』
「環鏡」像蔡明亮電影的舞台版,看的時候覺得無聊,看完又有些空虛失望。

(試想如果花了大把銀子坐在劇院看演員吃蘋果吃了一個小時…你會怎樣?)

但是有趣又在於,半個月後再仔細回想,
導演的安排真的能讓你會心一笑、感同身受,甚至讚嘆她的安排!
當鎂光燈亮起的那一刻,演員空洞的表情,滿是荒無砂礫的舞台,
人的肉體和心境合一,是虛無是滿坑滿谷沉悶死寂。